“新华视点”栏目日前播发两篇报道,曝光国内大城市停车费至少一半没进政府口袋,多地相关部门管理混乱。记者日前继续跟踪调查发现,在政府“钱收不上来”的同时,北上广津四地的黑停车场却大肆横行,这四个城市至少有上千个黑停车场。今年前10个月,仅北京市相关部门就接到群众超过1万件对黑停车场的举报。
举报 被告知“没办法”
面对汹涌的黑停车场,各地管理部门都声称进行了执法整治。然而,随着城市道路越建越多,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,“治黑”却面临更大困境。
日前,记者发现,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条主干道的便道上,醒目的白线划定了20多个车位。而该停车场是没有合法资质备案标牌的黑停车场,该管理员证件也系伪造。记者拨打北京市交通委投诉举报电话反映该问题,查实该证件是假证。但当记者问“怎么办”时,电话中的工作人员表示,他们也没有办法,建议找城管部门举报。
记者据其建议拨打了城管举报热线。在举报过后20分钟,西城区城管总队执法监察队的三名工作人员出现在现场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假停车管理员十分淡定,城管执法人员在现场核实、盘问后,仅将该名收费男子驱离现场。他们表示,他们平时也只能把人轰走,“见一次轰一次”。
日常执法流于应付
面对汹涌的黑停车场,各地管理部门都声称进行了执法整治。然而,随着城市道路越建越多,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,“治黑”却面临更大困境。记者在多地实地调查发现,不管是日常执法还是“运动式”整治,基层执法部门的监管基本失效。
记者通过正规举报的方式在北京调查发现,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效果不佳,远未形成协调执法机制。记者调查发现,北京市某处黑停车场,在遇到假停车管理员纠缠收费后,记者索性拨打110进行报警。大约15分钟后,属地派出所的执法人员抵达现场,他们向记者询问情况时,这位假管理员早就淡定地脱了一套假“行头”,躲到了一边。近期,当记者再次来到这条路段时,黑停车场依然生意兴隆。
交通、城管、公安等部门单一的日常执法管不了,那么,一些联合集中整治是否有效呢?多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,“运动式”整治往往轰轰烈烈,一个月内查处数十个黑停车场不在话下。但治标不治本,违法行为很容易反弹。
“如果有一个部门真正负起责任,黑停车场也许就能够相对管起来。而现实的情况是,‘九龙治水’分散了执法力量,也分散了管理责任,谁都不愿意管。”天津大学一位研究交通规划管理的教授告诉记者。
未来要实现非人工收费模式
黑停车场乱象谁都管不了,治标不治本是根本原因。其中,依法“治黑”由于手段有限难度很大,而科技“治黑”却面临超出人们想象的成本问题。
记者从北京司法部门了解到,要想通过追究刑事责任等严厉手段彻底斩断黑手,目前竟只能通过查获200张假停车发票等极少数办法实现。
2013年以来,北京东城区检察院依法办理了6起涉嫌使用伪造的“北京市停车收费定额专用发票”向路边停放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收取停车费的案件,共批准逮捕了5名犯罪嫌疑人。据办案人员介绍,按照现行法律,对于黑停车场的假收费管理员,要从他们身上查获200张或价值80万元的假发票,才能以“持有伪造的发票罪”对其追究刑责。
南开大学专家赵聚军说,“一些黑停车场都有‘后台’,与一些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利益纠葛,彻底整治需要和反腐结合起来。”
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认为,从国外经验和长远目标看,只有实现非人工收费模式的信息化收费,才能根除乱收费的黑停车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