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清晨7时左右,微信发生故障。用户使用时发现无法登录或无法接收消息,朋友圈也无法刷新内容。腾讯方面称故障原因是市政道路建设导致网络光缆被挖断。在故障发生的8个小时里,不少人倍感焦虑,有的到微博上打听消息,有的惊呼和小伙伴们“失散”了。
市政机械的一铲子,让众多微信用户“抓狂”,是个既在情理之中,又在意料之外的事情。说它在情理之中,是因为有事无事摆弄微信的人太多了。吃饭时捧着,坐车时拿着,对着手机自言自语,这场面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。说它在意料之外,是因为我们称微信为即时通讯工具,现在却发现身为主人的我们竟然被工具“控制”了心神。
网络、社交媒体这些工具最初打动我们的地方是因为它能提供便利。有了网络商城可以送货到家,有了网银可以不用去排队,有了视频播放器电影电视多得看不完,有了微信可以看新闻、聊天、布置工作。
我们享受着便利的同时,对工具的依赖悄然形成并逐步加强,一旦失去这种便利,自然觉得事事麻烦,由此心烦意乱。如果深究,网络、社交媒体能“控制”我们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平淡。
日复一日的两点一线,朋友之间现实沟通的逐步减少,为它们提供了用武之地。专家发现,线下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对网络的迷恋少,有大量公共社会活动的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低。
怎样看待这些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事物呢?美剧《灭世》有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。某一时刻电消失了,所有现代化设施瘫痪,人类只能回到生产力非常落后的社会。一个女人拿着再也无法开机的iPhone舍不得丢弃,因为里面存着孩子所有照片,那是她唯一的记忆。
电视剧用极端的描写,表明现代化的工具依然具有不稳定性,不可过分依赖。网络、社交媒体深入人们生活的步伐不可能改变,但不能反客为主,人们必须有意识地控制或者降低依赖程度。对网络、社会媒体依赖到什么程度算心理疾病,心理学界看法也不统一。
有一个观点很有趣,如果一个社交媒体忽然停止服务,同在一个地铁车厢里的陌生人可以彼此互相询问,才是线上线下理想的人际互动。